扎染认识
扎染俗称扎花布,即结扎染工艺。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先秦典籍《周礼》中就有不少关于染人染事的记载,盛唐时期,扎染工艺颇为兴盛。当时著名的纹样有“鱼籽缬”“撮晕缬”“”玛瑙缬“唐胎缬”等等,但由于扎染工艺制作复杂,需耗费大量人工价格不菲,能穿着扎染服饰的只能是达官贵族,从南造大理国时期的两幅珍贵画卷《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中《蛮王礼佛图》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的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彩纹秀”。
扎染历史
白族扎染艺术是 “国家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理
随处可见 它的踪影
各地扎染,当属云南大理那边的扎染有名,下面是有关于云南白族的扎染:
北宋时期,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的民间生产及使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从而导致扎染工艺的日趋衰落。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洱海”卫红布”、”喜洲布”和”大理布”均非常有名。
民国时期,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以家庭为户的扎染作坊密集两地。
当代中国扎染生产地有江苏南通、四川自贡,但真正保留纯朴、完全依赖手工制作的扎染工艺也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才能见到。
目前大理扎染主要生产地有巍山县喜洲镇周城村,产品类型主要有服装、桌布、床单、窗帘、手帕等。因用途不同,各种面料的尺寸大小、形状也各异。
两汉时期,白族先民就有纺织业,传统的染料就是由板蓝根制作而成的,白族扎染于2006年批被国家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国家级生产示范基地”。扎染对于白族人来说是出生到死的必需品,小孩出生父母要准备八卦图案的扎染披肩,起到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准新娘需为自己缝制嫁妆,高龄老人需准备寿衣,扎染对于白族来说是生活密不可分的。
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扎染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
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